旅游资讯
让乡愁看得见、回得去、留得住 | 中国乡愁文化(篁岭)圆桌论坛精彩回顾!

江西婺源篁岭村十多年来,在保护性开发古村的基础上,一方面致力于挖掘并创新濒于消失的秋晒农俗,将“篁岭晒秋”景观转化为“中国最美符号”;另一方面也不断将乡愁文化注入篁岭的民俗与美景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乡村文化中的朴素真诚,打造中国乡愁文化体验地。





2024年8月恰逢第十届婺源篁岭晒秋文化节,篁岭作为晒秋文化起源地、晒秋经典场景地、中国乡愁体验地,于8月8日上午,篁岭佛手书屋举行了一场中国乡愁文化主题的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上半场,非遗学者王智先生向大家展示了他带来的立杆侧影的古人测24节气的最古老的天文仪器圭表模型、带来五谷、内地火葫芦灯笼、七夕乞巧的巧芽儿、陕西关中农民晒秋画等数十件非遗实物,手捧梧桐叶开始讲落叶知秋见微知著,桐叶报秋的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智慧和仪式;手捧楸树叶讲古代民间头戴楸叶顺应天道顺应时序尊重自然的习俗和仪式;立秋对应七夕,本年度立秋七夕接踵而来,王智又通过相关实物,生动论述体验了七夕节背后的节气历法、各类有趣的乞巧仪式。



论坛下半场围绕“节气民俗、乡村非遗、农耕文明、乡愁文化”等议题,非遗学者王智、诗人作家韩国强、篁岭文旅代表曹锦钟三位嘉宾进行了极富建设性的讨论。


乡村非遗文化学者王智:

农耕文化不是一个词汇,它有蕴藏着诸多文化元素,这次我带来的每一件和非遗相关的实物,代表一个非遗项目,代表一种民俗,其背后是中国文化的符号。




篁岭的晒秋,既沿袭了中国自古以来的立秋晒物的风俗,延续了传统岁时和24节气四时八节关于立秋节的仪式感;又结合当下时代,晒出了婺源乡土四季之美,变化之美,劳动之美,创造之美;同时在衣食住行劳动生产节日风俗中处处体现了中国人农耕文化里勤俭节约、智慧创造的精神。



我们讲农耕文化,要讲农耕文化背后的符号、背后的中华民族精神。我觉得篁岭这里汇聚了中国农耕文化的诸多典型元素,是传承中国精神、它是体现中国乡村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成果和文化传承性创造性的一个典型文化空间。


作家诗人韩国强:

我们中国古代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就来自乡土,我最喜欢其中一首《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句诗是说“我”在这个土地上自由生长,不依赖于任何的外力。这就是我们农耕文明最原初的状态。




年轻人们从城市来到篁岭村,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也是想在这里追求一种自由的生活,这是乡村对当代年轻人的心灵抚慰。所以我们既要仰望“诗意”的星空,也要脚踏“乡村”的大地。


篁岭文旅代表曹锦钟:

“乡愁”,是因为见不到、回不去、留不住,所以才产生的这种“愁”。但是篁岭打造乡愁文旅产品,不是突出“愁”,而是在“解愁”。篁岭打造了“回得去的乡村”,留住了“记忆里的场景”,在这里见到了想见的人、事、生活方式,找到了对乡村的情感以及精神共鸣。



乡愁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一直把这种概念性的东西具象化、场景化、转化成文旅体验。通过还原不同年代的乡村生活场景:例如苞米筒、编蓑衣、炒米片、剃头匠等等十余处乡村年代感场景,游客在游览篁岭过程中,他就能够捕捉到这些记忆。通过看到、拍到、摸到、品尝到、能互动的细节,最终触达乡愁感受。



中国乡愁文化(篁岭)圆桌论坛期间,民谣音乐人陈雷霆演唱了原创乡愁主题歌曲《故乡》、中华古典诗词传唱人江生献唱他的故乡情怀《再沐那清风》。朴实真挚的歌词、动听舒缓的旋律,为村民和游客带来一场不一样的听觉盛宴。



傍晚,论坛嘉宾、篁岭村民、现场游客相约来到篁岭无边泳池观景台,参加中国乡愁文化主题的“原乡诗酒会”活动。在古村崖边的晒秋盛景中,随着日落月升,民谣音乐人轮番上台演奏,大家踊跃诵读乡愁诗歌,尽情抒发各自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诗酒会活动也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放飞心灵的场域。




近年来,篁岭村在已成功塑造的“篁岭晒秋”“梯田花海”等乡村旅游IP基础上,不断挖掘乡俗、乡景、乡味、乡宿内涵,再造“中国乡愁体验地”乡村旅游IP,引爆了新一轮乡村旅游热。



2023年10月,在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上,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篁岭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未来,篁岭将继续讲好以晒秋为代表的农耕民俗故事,和非遗民俗背后的乡愁文化故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通过打造全天候不间断的乡村文化活动、乡村非遗活化展演、修葺百年老屋、构建乡愁互动展览等,将沉淀多年的文化资源充分“唤醒”,让这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画卷更加缤纷多彩。

婺源篁岭景区官方网站